然而,时运垂青于巾帼,磨难成就了周莹,在公死夫丧后,这个娇弱的小女子铁肩担道义,毅然担起了历史赋予她的伟大使命,凭着女子的聪颖细心,她任用贤能,多谋善断,重拾起盐商的生意,短短几年,商铺遍及各州县,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,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、棉花、棉布、药材、茶叶等方面,建立起庞大的吴氏商业集团。
巨大的财富像雪片一样滚滚涌来,但周莹没有迷失在金钱的漩涡中,良善如她,在战乱和天灾的年代,在关中一带办粥厂,开仓放粮、赈济灾民,乐善好施,兴水利、办教育、助军饷,博一乡之美名。
精明的周莹深知,朝廷没了,国就没了,家也就没了,在时局动荡的年代,政客一根小小的手指头,就可能瞬间推倒她苦心经营的商业帝国,乱世的波诡云谲,说不定那天就会吹散她锱铢积累的巨大财富。
为谋求政治庇护,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,慈禧奔逃西安的时候,她捐出巨款以开圣颜,获封慈禧亲手题写“护国夫人”牌匾,被慈禧收为义女,等及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她再一次向朝廷进交白银,以纾国难,泱泱中华,“安吴寡妇”周莹一时间风头无两。
走进迎祥宫,抚摸着那古旧的窗棂,凝望着屋顶粼粼的木梁,深深地吸了一口岁月发酵的清香,我仿佛看见,就是在这里,周莹为接驾慈禧,斥巨资营建此宫,为博一人笑,散尽万金财。我仿佛听见,就是在这里,在这宫殿的某一角,隐约传来这小女子低低的轻叹,只身天涯,独饮悲欢。
对于历史上周莹与慈禧的这一交集,不是没有质疑,不是没有诘难,只是人生中真正的智者和勇者,知道在这纷乱的人世间,那些事该集中精力,全力以赴,而那些,又只需敷衍一笑,如蛛丝一般轻轻抹去。
望月楼如今早已人去楼空,徒留一座两层的木质小楼风雨中凄迷,岁月中固守,斜倚栏杆,登楼眺望,四时有月,四季有花,花月年年徒相似,人事浮沉已非昨。我不知道,每当月圆,登上这座壮美的望月楼,须眉气概的周莹,是否会暂时抛却瞬息万变的商海风云,抛却噼啪作响的算盘账册,望月怀人,一梦醒来,泪沁枕边,两眉之间,相思尽染!
史书没有提及,尽管记载草略,冲喜草率,但我敢肯定,周莹对丈夫吴聘仍是一往情深的,不是因为有生之年,她独守空闺,守节情不移,也不是因为她没有子嗣,过继堂侄,为吴聘一门延续香火,只是隐隐觉得,倘若没有这般深情,男权当道的商业战场,她凭什么冲刺?倘使没有如此厚义,吴氏帝国不朽的丰碑,她靠什么竖立?
月有盈亏花有谢,想人生最苦是离别,他故去,带走了她身上最后一丝慵懒娇弱的女儿气,她留下,带着对他刻骨的思念,把所有的怯懦和幻想,全部打造成刀枪不入的盔甲,嗲嗲的呢喃情话变成冷冷的杀伐决断,缱绻柔情的依恋终变成一呼百应的威仪。
她觉得,这,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。
她于42岁上卒,身后没能进入吴家祖坟,与爱人相偎相依,那怕她曾为吴氏建立过庞大的家业,那怕她矢志守节,替夭亡的丈夫担起过男人的道义,不过,我并不替她惋惜,聪明如她,未必没有料到如此结局,在男权当道的时代,牝鸡司晨即使引一时之高歌,身后总不免得一世之误解。
宋代许月卿有诗云:“功成身退岂不好,当时何事归不早,人生少年须立事,生我不应负天地。”。
生为女子,周莹当无憾!
历史的风沙漫天,掩盖不住吴家大院的恢弘气概,时光的急流匆匆,涤荡不了周氏女子的传奇神秘,站在这吴家大院的廊檐下,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坚强的女子,眉似月,眼含笑,夜未央,花无数,美人兮,美人兮,碧云日暮,未知何处!
周莹之后,吴家后人吴怀先秉承家族大义,献出宅院,作为中共青训班校址,1938年,洛川会议后,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从延安迁到泾阳,青训班班部设在安吴寡妇周氏正院,共举办了6期训练班,毕业学员13000多人,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。1940年4月撤回延安。毛泽东为青训班题词,朱德亲赴视察并作了题为《抗日形势》的报告,林伯渠经常在此讲课……
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,使这座封建时代古老的旧时宅院,蜕变为红色旅游的著名胜迹?是什么样的德行累积,使我中华不屈的英雄儿女,借助它的臂膀振翅高飞,衍生为新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?
站在大院中古老的檐柱下,我仰问苍天,叩问大地,然而,天地无声,透过纷扬飘散的雪花,穿越百年斑驳的梦境,年华浅淡,往事依稀,这座大院也像世界上的一切古迹一样,作为历史不朽的见证,静默在雪里,静默在风里,静默在时间里。
来源:微友马婷(姚中教师)
责任编辑:娇儿
【丝路臻品】县长茯茶店 40086036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